說到再生水,大家都知道基本是經過處理的廢水或者雨水。目前,我國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,助力節水型社會加速建成,并且這也將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其中一環。不過,當前再生水更多的是用于河湖濕地等補水、園林綠化、農田灌溉、道路保潔、城市噴泉、衛生間用水,或者工業自循環的冷卻補充用水等等,據稱,反滲透系統出水水質甚至能遠高于自來水水質標準。
那么,再生水能喝?
近日,斯坦福大學某團隊在Nature子刊——Nature Sustainability《自然-可持續發展》上發表了一篇新的研究論文——“飲用水再利用和常規飲用水毒理學評估”,并得出結論,經反滲透(RO)處理后的再生水細胞毒素并不會比地下水更高,即使沒有RO反滲透處理,其細胞毒素也低于地表飲用水。
該研究用了與人類細胞較為相近的倉鼠卵巢細胞,最終研究人員發現,EPA監管的化合物對卵巢細胞危害還不到1%。論文作者,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William Mitch稱,在某些情況下,再生水可能比傳統飲用水更清潔,因為再生水是經過了多重處理的。
不過,該團隊后續還將繼續進行消毒后再生水的有害性研究,論證消毒劑是否會與水中化學物質發生反應,從而出現一些有害的副產物。
沒錯,這項研究再一次肯定了,再生水飲用安全性可以不比現在的自來水差,甚至能與更潔凈的地下水相媲美。而其實,基于高端水處理技術的發展,尤其是膜技術的突飛猛進,這個觀點很早就有專家和學者論證過了,但為什么現在再生水作飲用水的少之又少呢?主要可能有3點:①再生水利用率低,非飲用資源化領域還“缺”不少水;②標準嚴,成本高;③民眾接受度低。
①再生水利用率低
按照
《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》,到2025年,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達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區達到35%,也就是最高的要求都不足一半。來自住建部的數據顯示,截至2019年,我國市政污水再生利用率接近21%,同比增幅超過4個百分點??梢姡壳拔覈鬯Y源化發展得快,但整體再生水利用率還是比較低的。
值得一說的是,也有部分城市在污水資源化方面“搶跑”,比如青島,其2020年全年再生水用量達到了2.6億立方米,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了50%。即便如此,其實再生水產量供農業、工業、城市用水也還捉襟見肘。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,2021年全國城市再生水利用量161億立方米,但同年我國農業用水量為3644.3億立方米,僅這一項再生水“缺口”就是巨大的,更不用說其他了,即使是當年人工生態環境補水量也達到了316.9億立方米。
?、跇藴蕠?,成本高
我國對飲用水保護非常重視,大家應該也知道,國家剛剛更新了
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(GB5749-2022),縮小了城鄉飲用水水質標準差距,并且更加關注感官指標、消毒副產物和風險變化等等,將一氯二溴甲烷、二氯一溴甲烷、三溴甲烷、三鹵甲烷、二氯乙酸、三氯乙酸6項消毒副產物指標從非常規指標調整到了常規指標,提高了廠水中游離氯余量、氯乙烯、三氯乙烯、樂果等指標的上限值/限值。
業界表示,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更新明顯提高了水質要求,對供水系統運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供水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將隨之上漲。
另一方面,來看一下上文提到的,能讓回用水達到飲用水標準的反滲透RO技術,可不便宜。據說,納比米亞NGWRP再生水廠采用的再生水生產系統總運行成本為0.72歐元/m³(大約5.3元人民幣),如果加反滲透裝置則成本會升至0.89歐元/m³(大約6.55元人民幣)。北控水務提出的雙膜法方案據悉也能產出高品質再生水(指水質上超越常規Ⅳ/Ⅲ類地表水標準),即在MBR工藝上耦合RO反滲透,噸水直接運行成本有望降至1元以下。
就目前居民水價看,像上海是4塊多,其中一半左右是污水處理費;杭州是3塊左右,其中供水價格1.9元/m³,全國平均水價大約是在3塊錢左右,近年來開始征收污水處理費,是水價上漲的最大原因。
?、勖癖娊邮芏鹊?/strong>
這個應該很好理解,如果去百度再生水能不能喝,10個答案里9.5個大約都是不能,還有0.5可能也不是很確定,大概唯一確定一點的會是有真技術的再生水廠商,但至少在國內都是“理論上”。這也證明,人們對再生水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水質不過關上面,實際上這跟目前的市場環境,水務市場亂象,企業信用度,環保宣傳教育等都是掛鉤的。
所以,民眾接受度低也在意料之中。前不久,宇航員在空間站喝再生水的消息還引發了一陣熱議,不過在這種極端條件下,不計成本嚴格過濾的再生水,其安全性顯然更讓人放心。也即是說,說到底就是一個“放心”的問題。什么時候,市場上的再生水能讓人真正“放心”了,民眾接受度自然就會上去。
一是提高再生水利用率,二是提高再生水水質,三是降低再生水資源化成本,水務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